锂电池制造杭可科技logo图 股票代码688006锂电设备科创第一股
杭可资讯
Hangke Information
行业新闻 杭可动态
目前动力电池产业链崛起的速度,超出绝大多数人的想象
文章来源:搜狐 发布时间:2021-07-31 阅读:4917 次

        动力电池产业,也有自己的供应链。

        从成本上来说,正极材料>隔膜材料>负极材料>电解液原料。而拜全球财政放水所赐,镍钴锰等正极材料成本已经占到50%。就连分布不均匀、需求量很大的锂矿资源都只能瞠乎其后。

        头部电池生产商,都以自身为核心,建立了原材料企业(镍钴锰、锂矿、石墨矿)为上游供应商、部件企业(生产电芯内部件:正负极、电解液、隔膜、极耳;电芯外部件:PVC膜、线束等)为中游供应商,自己做集成商的链条。 抛开技术和客户资源,单是产业链部署、原材料供应,就够现在还没生产一块电池的欧洲创业公司喝一壶的。亚洲生产商认为对手是彼此,而非错失历史机遇的欧洲人。

        这半年来,中国二线动力厂商崛起,进一步强化中国动力电池全球话语权。

        同时,电池供应紧张局面,迫使车企采取合资参股、签订长单、包产能、包专线等多元化策略,绑定电池企业、锁定供应。

        传统车企对电池供应的标准做法,是与头部电池企业合作,锁定大订单;扶持二线电池生产商,最好参股合资;在欧美大手笔布局电池初创企业,上新技术(譬如碳硅负极)试图在下一个弯道超车;与此同时,还要制订标准电压、标准尺寸等,试图抢占工艺标准话语权,多管齐下、多线并进。

        这都是传统车企熟门熟路的战术打法,但是这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与供应商脱钩的趋势截然相反。新时代意味着新规矩,多年来,电池厂商可能是整车厂商面对的第一个强硬的供应商。

        中国电池供应商逐渐和日韩供应商的运营策略走向分野。日韩电池供应商追求全球本地化产能部署,而中国电池供应商则以本地化为主,海外部署为辅,主要风险由整车厂商承担。这既反映了国内电池供应商的强势,也反映了全球汽车消费市场,电动车生产分配是非常不均匀的。这同样是有别于燃油车的时代特征。

        而电池企业本身的利润率普遍偏低(庞大的固投只是一方面),新建的电动供应链还未能攫取到足够多的利润,分配上也捉襟见肘。

        动力电池生产商掌握话语权,可能只是暂时的现象。几年之后,我们还是会目睹汽车产业在新业态下稳定下来,没准儿还会怀念这个“动荡”的一段时间。因为供应链空前动荡,带来的历史性洗牌机会,可能几十年只有一次。